新闻中心
分类

产能过剩、业绩承压美妆生意依然难做

发布时间:2024-04-20 22:37:41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“今年的形势估计不会太好,特别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国货品牌来说,2024年不容乐观。”

  “经济持续波动,大众消费在调整,百货店业绩下滑是趋势,美妆的生意依然很难!”

  前段时间,在走访时不少业内人士跟聚美丽发出如上感慨。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,化妆品大盘吃紧,化妆品市场进入存量时代。

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1495亿元,同比增长7.25%,其中,化妆品零售以5.1%增长率低于大盘总体增长。

  即便今年一季度化妆品零售额增长3.4%,但业内仍然不乏“生意难做”的声音,前段时间,青松股份发布的一则因需求放缓、产能过剩终止诺斯贝尔148亩土地项目建设的公告,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。

  从整个产业端来看,就连国外一些代工厂、国外大牌企业也有陷入业绩承压的困境,2024年会是更难的一年吗?如今行业哪些企业面临着困局?又该如何应对?

  首先从上游来看,以前文提到的青松股份为例,据悉,青松股份所发布的公告是,拟终止诺斯贝尔148亩土地项目建设,该项目原计划建设与化妆品主业相关的大型产业园区,投资金额不低于9亿元。

  据悉,在2019年2月28日,青松股份以24.3亿元收购诺斯贝尔90%的股份。2020年,又追加4.3亿元,完成剩余10%股份的收购。

  目前,青松股份化妆品业务包括面膜、护肤品、湿巾三大品类,全资子公司诺斯贝尔作为经营主体。而诺斯贝尔是全球四大化妆品ODM企业之一,也是中国本土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化妆品生产企业之一。其主要客户有宝洁、资生堂、联合利华、自然堂、逸仙电商、花西子等国内外200多个知名品牌。

  从合作客户以及诺斯贝尔自身的发展来讲,其在产业内的日子应该尚可。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据公告显示,受宏观经济、行业环境等因素影响,2021年以来青松股份化妆品业务订单增长不及预期,前期新增产能短期未能得到释放,导致其化妆品ODM业务产能利用率较低,短期大规模扩产需求放缓。

  因此,青松股份董事会认为在化妆品行业未全面复苏的背景下,终止诺斯贝尔148亩土地项目建设,并与政府部门协商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,降低生产经营成本,减轻资金压力。

  从青松收购诺斯贝尔后的业绩表现来看,自2019年呈现大幅增长后,增长率就开始不断回缩,甚至呈现下滑状态。

  从上图来看,2021年青松股份净利润开始呈现亏损状态,暴跌297.85%。而近三年,其净利润累计亏损超17亿元,2023年营业收入与2020年相比接近腰斩。2023年预计营收19亿-20亿元。

  同时,或因企业业绩的不断下滑,在2022年年底,青松股份将松节油深加工业务剥离,从两大业务板块变成化妆品单一业务,之后主要收入与利润集中在化妆品业务。

产能过剩、业绩承压美妆生意依然难做

  但就在剥离松节油业务后,青松股份2023年业绩表现仍然不尽人意。据2023年度业绩预告显示,青松股份预计2023年归母净利润亏损5000万元-6300万元。其中,诺斯贝尔2023年内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-20亿元,同比略有下降;净利润预计亏损4500万元-3800万元。

  值得关注的是,从近三年青松股份披露的数据显示,2020年-2022年,青松股份面膜系列、护肤品系列产能利用率均在下滑。

  从上述表现不难看出,在大环境背景下,青松股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为此,其及时止损,终止了诺斯贝尔148亩土地项目建设。

  其实,2023年被视为化妆品复苏的一年,但青松股份化妆品代工厂表现却不及预期,无独有偶,化妆品生存企业嘉亨家化表现同样不佳,其2023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7.29亿元,同比下滑4.51%;归母净利润为2619.27万元,大幅下滑45.84%。其表示美妆,因部分化妆品代工业务下滑,系行业复苏低于预期、产品需求低等所致。

  不仅如此,在大环境经济低迷、客户订单减少、利润下滑的后疫情时代,全球化妆品生产企业似乎都面临着“生死存亡”的不利局面。

  根据几家国际原料商巨头的财报数据来看,奇华顿、IFF、帝斯曼-芬美意2023年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,分别下滑3%、8%、7%。其中,帝斯曼-芬美意2023年EBIDA利润(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)更是下滑了22%。

  而IFF自2022年业绩出现亏损以来,在一年时间内曾连卖“三子”,但这并没有挽救其下滑的业绩。

  从上述种种来看,全球化妆品上游端的生存开始变得艰难,而这背后,何尝不是在体现整个化妆品行业大环境的不佳。2023年Scentooze三兔、colorpedia卡乐说、Fomomy浮气等新锐品牌批量关停,也影响着化妆品上游端的订单来源。

  由于化妆品消费市场的不景气,传到上游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没有订单,导致供大于求、产能过剩,化妆品上游端业绩承压。

  自2022年年底至今,许多业内人士都在期盼市场“报复式反弹”的到来,但结果并不如预期,生意反而越做越难。而化妆品上游端的表现,折射出的正是化妆品消费市场的低迷表现。

  近年来,流量被瓜分殆尽,各平台的流量红利已经到顶,美妆市场进入存量时代。在此情况下,电商行业的流量成本更是普遍水涨船高,流量“贵”、平台“卷”、达播“亏”成为了不少美妆品牌对线上渠道的直接感受。

  不仅如此,在2023年,我们看到“低价”成为了常态化的竞争手段,无论是淘宝、抖音、快手等电商平台,还是美妆品牌,都卷入了这一低价竞争中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各大平台、品牌挥舞低价的大旗也无法形成更大的消费刺激。据星图数据显示,2023年双11美妆个护品类全网综合电商成交额为786亿元,同比下滑4%。

  除此之外,在行业低迷、线上渠道各大平台的“内卷”之下,化妆品线下零售的日子依然不太好过,撤柜关店现象变得不再稀奇,毕竟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。

  据聚美丽不完全统计,包含HARMAY话梅、THE COLORIST调色师、WOW COLOUR等在内,已有近170家门店关闭。

  同时,2024年至今,IPSA茵芙莎、贝玲妃、欧莱雅旗下高端沙龙香氛品牌Atelier Cologne欧珑等多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外资品牌,均传出即将大面积撤柜的消息。

  另外,据企查查数据显示,2023年至少有超8400家近一年成立的化妆品企业“倒闭”或“消失”,更有包括工厂、品牌在内的近五十家化妆品企业申请破产。

  不可否认的是,在当下国内化妆品市场竞争态势下“百花齐放”,自然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。

  从市场数据来看,2024年前三个月化妆品类有所增长,看似市场有回暖之际。据国际统计局数据显示,化妆品类3月零售额为411亿元,同比增长2.2%;1-3月零售额为1086亿元,同比增长3.4%。

  但在大环境极其不确定的当下,从销售情况来看还是在下滑,呈现“倒春寒”局面。

  据魔镜市场数据显示,2024年2月、3月,美容护肤品类销售额分别下滑37.6%、29.6%;彩妆/香水品类2月下滑29.6%、3月下滑12.8%。

  不仅如此,国际美妆巨头在华也都遭遇了增长困境,甚至联合利华、雅诗兰黛、资生堂被爆出裁员背后更多是管理层降本增效的现实选择。

  在历经激荡的2023年,品牌的叙事体系、沟通方式、渠道早已发生变化。虽然,过去一年,真正实现增收且增利的企业并不多见,但不管大环境有多难,入局者仍然不断增加。

  而在美妆市场“饱和”的情况下,唯有不断加强企业自身实力,夯实科研技术基础,不断找寻新增量,毕竟,在当下,先“活”下去是众多企业首要目标。我们也期待在消费品市场逐渐恢复下,化妆品行业将迎来真正的“春天”。

搜索